深秋的北京,一场高水平的国际青年篮球邀请赛刚刚落下帷幕,在运动员们挥洒汗水、观众们为精彩进球欢呼的背后,有一位身影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与冷静,他的每一次哨响,每一个手势,都关乎比赛的公平与流畅,他,就是国际级篮球裁判蒋叶非,当喧嚣散去,在体育馆一间安静的休息室里,蒋叶非接受了我们的专访,谈及十余年的执裁生涯,他并未过多渲染那些备受瞩目的决赛时刻,反而将思绪拉回到了那个让他刻骨铭心、充满挑战与成长的起点——他的首次国际比赛执裁经历。

“那感觉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,”蒋叶非的目光投向远方,仿佛穿越了时光,“一切都很新鲜,但伴随新鲜感而来的是巨大的压力,你代表的不仅仅是你个人,你的背后是中国的裁判队伍,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,代表着中国篮球的形象。”那是一场在我国某城市举办的亚洲俱乐部青年锦标赛,虽然级别并非顶尖,但对于初登国际赛场的蒋叶非而言,无疑是一座需要全力攀登的高峰。

为了这一刻,他做了所能及的全部准备,反复研究国际篮联(FIBA)最新规则细则,观看大量高水平国际比赛录像,揣摩优秀国际裁判的跑位、判罚尺度以及控制比赛的方式,他甚至提前很久开始强化英语学习,尤其是篮球裁判的专业术语,因为国际赛场上,与技术官员、对方教练以及球员(尤其是有外援的队伍)的清晰沟通至关重要。“理论上,我觉得自己准备得还算充分,”蒋叶非坦言,“但真正踏上球场,听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球员用带着各种口音的英语交流,感受到那种与国内联赛截然不同的比赛节奏和身体对抗强度时,我才意识到,实践与理论之间存在着一道需要亲身跨越的鸿沟。”

蒋叶非,最难忘首次执裁国际比赛 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

比赛进程并非一帆风顺,在一次激烈的篮下争抢中,蒋叶非做出了一次他认为准确的阻挡犯规判罚,被吹罚队伍的外籍教练情绪非常激动,立刻冲到记录台前,用极快的语速和丰富肢体语言表达着不满,质疑判罚的合理性。“当时,那位教练的言语和态度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,”蒋叶非回忆道,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当年的余悸,“在国内赛场,虽然也会遇到教练质疑,但那种跨文化语境下的直接挑战,对当时的我来说是第一次,心跳瞬间加速,脑子里闪过无数念头:我的判罚真的错了吗?我该如何有效地与他沟通?如果处理不好,会不会影响整个比赛的掌控?”

那一刻,是选择退缩回避,还是直面挑战?蒋叶非选择了后者,他深吸一口气,没有因为教练的激动而退缩,也没有用同样激烈的情绪回应,他首先用手势明确告知教练其行为已接近技术犯规边缘,要求他冷静,他走向记录台,用尽量清晰、缓慢的英语,向技术代表简要解释了自己做出此次判罚的依据——防守队员的脚是否在合理冲撞区内建立合法防守位置、躯干接触的主动性与程度等,他并没有试图在现场与教练进行冗长的辩论,而是坚持了裁判的权威和程序的公正,技术代表支持了他的判罚,教练也逐渐平静下来,这次危机,虽然短暂,却让蒋叶非深刻体会到,在国际赛场上,专业能力、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三者缺一不可。

蒋叶非,最难忘首次执裁国际比赛 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

“那场比赛结束后,我回到酒店,久久无法入睡,”蒋叶非说,“我反复回想场上的每一个细节,特别是那次引发争议的判罚,我确认自己的判罚在规则上是站得住脚的,但也反思了自己在事前对比赛双方身体对抗习惯的预判、在争议发生后第一时间与队员的警示性沟通是否可以做得更好,我发现,国际比赛不仅仅考验你对规则条文的熟悉程度,更考验你对比赛‘感觉’的把握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‘裁判员的感觉’或‘比赛管理艺术’。”

这次略显“磕绊”的首次国际执裁经历,成为了蒋叶非裁判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,它像一面镜子,清晰地照见了他的不足,也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,此后,他更加注重在每一次执裁中,无论比赛级别高低,都刻意磨练自己的抗压能力和临场应变技巧,他积极争取参与更多国际交流活动,观摩学习欧美顶级裁判的执裁风格,与不同国家的同行探讨案例,不断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,他将每次挫折——无论是一次有争议的判罚,还是一次对比赛节奏掌控的失当——都视为成长的阶梯,进行深刻的复盘与总结。

正是这种从挫折中学习、在反思中进步的态度,推动着蒋叶非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,他从亚洲级别的赛事,逐渐执裁到世界青年锦标赛、女篮世界杯预选赛,乃至更高水平的国际邀请赛,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对抗、越来越复杂的比赛局面以及全球媒体的聚焦,他显得愈发沉稳与自信,他深知,裁判员的成长之路,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上升的坦途,而是充满曲折、自我怀疑和不断突破的螺旋式进程。

当被问及对如今刚刚获得国际级裁判资格、即将踏上国际赛场的年轻同行有何建议时,蒋叶非沉思片刻,诚恳地说:“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项运动,热爱裁判这个职业,因为热爱,才能让你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初心和坚持的动力,一定要珍惜每一次上场执裁的机会,无论是基层比赛还是国际大赛,都要全力以赴,认真对待,国内联赛是根基,只有在国内赛场千锤百炼,打下扎实的基本功,才能在国际赛场上站稳脚跟,要勇敢地走出‘舒适区’,主动去接触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篮球理念和执裁标准,最重要的是,要学会面对和处理压力,把每一次争议和挑战都看作是提升自己的契机,不要害怕犯错,但更要善于从错误中学习,裁判员的权威,最终来源于持续的学习、公正的判罚和对比赛始终如一的尊重。”

窗外,华灯初上,体育馆再次恢复了宁静,蒋叶非收拾好他的裁判装备,准备奔赴下一个赛场,他的故事,或许没有运动员们那样星光熠熠、万众瞩目,但同样诠释着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——追求卓越、公平公正、不断超越自我,他的经历清晰地告诉我们:任何光彩夺目的成就背后,都必然经历过默默无闻的耕耘和刻骨铭心的磨砺,对于蒋叶非而言,那条从青涩到成熟、从国内到国际的执裁之路,正是由无数个像“首次国际比赛”那样的挫折与挑战铺就而成,而这条路上最闪亮的,并非终点处的鲜花与掌声,而是每一次在挫折中咬牙坚持、在反思后收获成长的瞬间,这,或许就是所有体育工作者,包括那些在赛场上维护公平的裁判们,所共同信仰和践行的成长法则。